2024年4月26日下午2:00,由SID成都学生分会承办的学术前沿讲座在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徐韬教授分享“面向半透明有机光伏的近红外光学协同调控策略”的学术报告。参与本次讲座的有SID成都学生分会成员二十余名,本次讲座由SID成都学生分会邀请电子科技大学郑丁教授主持。
讲座中,徐韬教授介绍了半透明有机光伏器件(ST-OPV)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因既透光又发电的特性而在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ST-OPV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增强器件的近红外吸收能力从而突破其平均可见光透过率(AVT)和能量转化效率(PCE)之间的竞争关系。基于此,徐韬教授给出其答案,即一种面向ST-OPV的近红外光学协同调控策略。这种策略从材料调控、光学结构设计两个角度对ST-OPV进行了优化。
在材料调控方向,徐韬教授分享了两种调控策略,其一是在HTL膜层中使用NB2C MXene掺杂复合HTL实现对活性层的空穴传输速率、电荷提取能力的提高并使器件的界面电阻降低。其二为在二元活性层中引入挥发性固体添加剂1,3,5-三氯苯以改善活性层中受体分子的过度聚集实现对于活性层形貌与结晶度的改善并有效抑制器件中的电荷复合。
在光学结构设计方向上,徐韬教授介绍了其通过发展液相多步种子生长法实现对核壳结构PdCu@Au@SiO2纳米架的可控制备与器件集成后,利用其等离激元近场增强效应与强散射效应实现对近红外光的高效捕获。此外其构建了基于高通量计算的光学分析模型实现高效处理ST-OPV的复杂光学设计模型,从而实现对膜厚与材料的调控优化使得协同提升ST-OPV在可见光的透过率和在近红外的光电转化效率。
徐韬教授分享其团队结合以上策略制造的基于三元活性层PM6:BTP-eC9:L8-BO的ST-OPV,获得了16.14%的PCE(器件封装后的认证效率达到15.9%)、33.02%的AVT以及5.33%的光利用率(LUE),刷新了半透明光伏领域的效率记录。
在讲座的尾声,徐韬教授与参与同学就膜层生长、基于高通量计算的光学分析模型具体优化方法、电极厚度对于透射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耐心解答。
最后,参与本次讲座师生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光日的设立旨在纪念人类对光的认识历程,展示光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和最新进展,同时探讨光学在深空探测、医学、光子产业等领域的应用。为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光在各个领域应用的认识,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成都学生分会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在5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4号科研楼B区一楼大厅光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了解光、走进光、成为光的国际光日知识竞赛。
竞赛规则简单明了,主办方准备了四十道单选题和二十道多选题,参赛同学通过举手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单选题答对获得一分,多选题答对获两分,最终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和三等奖五名,以表彰他们对光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出色表现。本次竞赛的题目设计囊括了光通信、激光、照明、显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比赛开始,随着题目一一呈现在大屏幕上,选手们踊跃举手,竞相争抢回答的机会,紧张地期待着每个问题的答案。竞赛现场紧张而激烈,选手们在限时内集中精力,充分展示了对光学知识的热情和专业素养,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和紧张的竞争使整个场面精彩。他们的努力和勇气在抢答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比赛增添了一分激烈和难以忘怀的热情。这次竞赛既考验了参赛选手的基础学识,又对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
比赛结束,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同学颁发小礼品,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得到小米手环,获得二等奖的三位同学得到充电宝,三等奖的同学获得冰箱贴,所有的参赛同学都得到一个参与奖。最后主持人对所有参与竞赛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为这次竞赛增添了活力和精彩。同时,也衷心感谢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成都分会的辛勤付出,他们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为竞赛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最后,所有参加人员一起合照,本次竞赛就圆满结束了。通过这次光学知识抢答竞赛的举办,光电学院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智力水平,还提高了对光学领域的认识和兴趣。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他们将以更加出色的表现为光学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